本文載於2010年4月22日澳門日報 文化/演藝版 及 舞蹈手札第十二輯第三期

對澳門喜歡舞蹈的觀眾來說,香港芭蕾舞團 (以下簡稱為港芭) 應該一點也不陌生,因為該團每年最少會來澳演出一次,但我看過幾張其最新製作舞劇《胡塗爆竹賀新年》的劇照後,那六十年代的打扮配上芭蕾舞的足尖鞋,還有經典電影如「女黑俠木蘭花」的造型,實在是吸引得不得不專程往港看此演出。


《胡塗爆竹賀新年》(Firecracker) 以經典芭蕾舞劇《胡桃夾子》(Nutcracker) 作藍本,故事背景由聖誕節改為中國傳統最為重要的節日農曆新年,主角亦由小女孩嘉麗改為派利是的德叔,以他的經歷為中心,從一眾後輩到他家拜年開聯歡會,到他遇上奇事入院留醫,以及其懷緬昔日在片場當導具總管的段段往事,編舞伍宇烈及聯合編舞江上悠以現代芭蕾演繹這個發生在1967年的香港故事。


或許將故事的背景定為六十年代的香港,所表現出來的特色會較為單一,但相比起現在香港的國際化都會形象,六十年代香港的特色較為鮮明突出。就是當時筆者並未出生,但因這個舞劇中很多舞段也取材自六七十年代香港電影的經典場面,而當這些已在電視上不斷被重溫的場面以芭蕾舞呈現時,感覺反而是新鮮又有趣! 


伍宇烈一向有編舞鬼才之稱,這個作品中不少舞段也貫徹他“攪鬼”的風格,如德叔進了醫院後,那穿上透視制服來照顧他的“夢幻護士”,還有回憶錄中,那令人不禁聯想起狄娜的“美人出浴”舞段,均以幽默的手法呈現男性的慾望;還有拿大針筒的護士群舞,穿足尖鞋的“青春阿高高”,“女黑俠”迅速逃離現場及“金童玉女”的談情戲等舞段,無不引得在場觀眾開懷大笑。不得不提的是港芭以往來澳演出的大多是經典芭蕾舞劇,可能因此改動編排或舞步的空間相對較小,而這齣卻是全新創作的劇目,編舞可按舞者的能力狀態作安排,所以感覺上是次港芭的舞者們有更大的發揮機會,個人覺得他們比以往來澳時表現得更為精彩,舞技更精湛。此外,平時看到的港芭舞者大多是扮演公主王子貴族仙女等,都是以高雅的姿態表現,這次有部份舞者為配合劇情,以生鬼活潑的表情演出,對我來說是有耳目一新的感覺! 作為一齣賀歲的芭蕾舞劇,《胡塗爆竹賀新年》可說是十分富娛樂性!


笑聲的背後,《胡塗爆竹賀新年》也有令觀眾思考之處。本來場刊內的簡介及分場表,再加上貼題的舞蹈編排,已淺顯地說出整個故事,唯獨是其中一個角色 ― 黑衣人。他貫穿整場演出,卻沒有在場刊內表明是代表甚麼。他仿似不被看見,卻能操控場內的角色,單就是這幾點已夠引發觀眾去思考。到底他是冥冥中主宰德叔的命運之手? 還是專破壞事情的魔鬼? 到最後,筆者覺得黑衣人是代表不斷流走的時間。隨著歲月流逝,物變景遷,人也會變老,很多事都抓不到捉不住,不過在時間的流逝中,如果我們珍惜眼前人,珍惜一直沿襲下來的傳統,一代與一代之間的人會被聯繫起來,真正相連成為一種關係。不知道筆者所感覺到的是否編舞的原意,但個人認為編舞巧妙地安排這一個角色,讓觀眾在看一場開心精彩的演出的同時,也領會到珍惜的重要! 


當然這個舞劇也有可改進的地方。是次演出的地點在香港文化中心劇場,對於芭蕾舞劇來說,舞台較為細小。不知道是否為騰出更多的活動空間,舞台設計亦只能簡簡單單,也就是相對地較為普通平凡。部份舞段如 “兵捉賊” 等,應該是礙於要用上可移動的建築物模型作道具,而舞台空間卻有限,所以扮演沙展及警察的舞者就只有6人,也因此有部份觀眾如我不會即時聯想到該舞段是在表現1967年香港暴動時的情景。演出過後,筆者在想如果整齣舞劇能搬到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演出,並且適當地在部份舞段加入更多舞者,以及加上更豐富的佈景,整個演出定必更為精彩! 期待香港芭蕾舞團會考慮這個重演的方案,也期待《胡塗爆竹賀新年》能來澳上演!


(攝影:陳立怡)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telladan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